亚洲国产高潮_av电影直播_欧美亚洲另类综合_极品美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免费_91精品色

首頁 > 走進北極


走進北極


北極2.jpg

北極通常是指北極圈以內的地區(qū)。

由浩瀚的冰封的北冰洋,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北部的沿海地區(qū)組成。

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

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太陽連續(xù)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

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于-20~-40℃。在北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

北極地區(qū)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地區(qū)也曾記錄到-63℃的氣溫。

北極地區(qū)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qū)之一。千百年以來,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在這里世代繁衍。

后來在這里發(fā)現了石油,因而許多人從南部來到這里工作。

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218萬平方千米,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

據《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由于沒有證據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大陸架延伸至北極,因此北極點及附近地區(qū)不屬于任何國家,北冰洋被視為國際海域。

 

北極航線

由于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云的人間天堂。

于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

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后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

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fā)現分不開的。

1878年,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意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30人的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羅阿爾德·阿蒙森(后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一持續(xù)了大約400年時間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并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

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yè)價值可言。

ice.jpg

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英語:Greenland;丹麥語:Gr?nland,格陵蘭語:Kalaallit Nunaat)

世界最大島嶼,在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

是丹麥王國的海外自治領土,曾是丹麥王國的海外屬地與王國內的自治體。

格陵蘭在2008年的公投后決定逐漸走向獨立之途,并在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一個內政獨立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管的過渡政體。

格陵蘭全境大部分處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大部分面積(約83.7%)被冰雪覆蓋的島嶼。

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1.3萬平方千米,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

格陵蘭島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的家園,野生動物還有麝牛、狼、北極狐、北極兔、馴鹿和旅鼠等。

在沿岸水域常見鯨和海豹,主要咸水魚有鱈、鮭、比目魚和大比目魚,河流中則有鮭和鱒。

植被以苔原植物為主,包括苔草、羊胡子草和地衣。有限的無冰地區(qū)除了一些矮小的樺樹、柳樹和榿樹叢勉強存活外,其他樹木幾乎不見生存。


伊盧利薩特峽灣,2004年被列為UNESCO世界遺產。

伊盧利薩特峽灣在東面的源頭是雅各布港冰川,是北半球流量最大的冰川。冰川每天流動20至35公尺,每年二百億噸冰山崩裂和排出峽灣。

這些冰山很多都很龐大(高達一公里),高得在峽灣擱淺,有時要等待多年才被峽灣上流的冰川和冰山的力量沖破。

破裂的冰山流出大海后,初時順著海流往北,再轉向南,流入大西洋。較大的冰山通常要到北緯40-45度才溶化(比英國更南,與紐約市同緯度)。

愛斯基摩村

古老的愛斯基摩人居住的村落位于最著名的伊盧利薩特冰峽灣的塞摩米特山谷里,2004年,被收錄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中。

這里歷史文化悠久,豐富多彩的因紐特文化迄今為止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今天,您仍然可以看到古時文化遺址,讓您更好的了解歐洲人踏上這片土地之前這里的歷史和風俗。

您也可以在欣賞壯麗冰山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千年古城的魅力與情懷。


斯瓦爾巴群島

斯瓦爾巴群島(又譯斯瓦爾巴特)意為寒冷海岸。

是挪威的屬地,位于北冰洋上,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之間。

由9個大島組成︰斯匹茨卑爾根、東北地、埃奇島、巴倫支島、卡爾王子島、克維特島(即吉爾地)、卡爾王地(即威赫群島)、熊島和希望島。

年平均氣溫最高7℃,最低-22℃;年均降水量約200毫米。當地為極地氣候,氣溫為夏季的15℃,到冬季的-40℃。

首府朗伊爾城是世界最北的城市,擁有1200居民,城里有郵局、學校、銀行、醫(yī)院、報社、飯店、商場、博物館等。它深藏在北極圈內,躲在北緯78°的地方。

群島上植被主要是地衣和苔蘚類,僅有的樹木是小極地柳和矮樺木。

動物有各種鷗鳥、磯鷸、雪地頰白鳥、棉鳧、松雞、河湖中的紅鮭魚,還有北極熊、馴鹿、藍或白色的北極狐。此外,1929年從格陵蘭引進了麝香牛。

海豹、海象、鯨及陸上的獵獸受到法律保護。

bear1.jpg

《斯瓦爾巴條約》也叫做關于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條約。

這是迄今為止在北極地區(qū)唯一的具有足夠國際色彩的政府間條約,1925年時就有51個簽約國家。

盡管簽約國的數量與南極條約體系差不多,但是斯瓦爾巴條約涉及的土地范圍卻僅僅限于斯瓦爾巴群島,是遠不能與南極大陸及南極條約相比較的。

條約規(guī)定挪威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連同熊島等“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但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由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yè)以及科學考察等活動。該條約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同年挪威把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與熊島等島嶼合稱斯瓦爾巴群島。1925年7月1日中國參加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德條約》的協(xié)約國。

中國于2000—2002年前后多次派出科考團前往該島,并于2004年正式在島上建立了北極黃河科考站,該站位于北緯78.55度,東經11.56度,處于新奧爾松地區(qū)。

斯瓦爾巴群島動植物種群過去比較豐富,地上行走的有北極熊、北極狐和馴鹿,海里游動的有格陵蘭鯨魚、海豹和各種魚蝦。

由于過度狩獵,斯瓦爾巴群島上的動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有的瀕于滅絕。

后來依據《斯瓦爾巴條約》,挪威采取和頒布了適當的措施以保護該地區(qū)和水域的動植物,群島上的環(huán)境逐步得到了有效保護。

挪威政府在斯瓦爾巴群島上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號稱“末日糧倉”,這項工程耗資300萬美元。

“末日糧倉”建造在斯瓦爾巴群島凍土地帶的巖石山洞中。那里不易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即使在斷電狀態(tài)下也能使種子處于低溫環(huán)境中,適宜種子的儲藏。

地窖建有1公尺厚的水泥壁,有2個氣閘艙,以及安全性極高的防彈門,以保護種子銀行。

“糧倉”高度是經過仔細推敲過后的“安全高度”,約海拔130公尺高,即使格陵蘭冰原全部融化也不會危及種子庫。

該工程于2007年3月開始建造,2008年2月26日正式竣工并舉辦啟用典禮。

“末日糧倉”被用于儲藏地球作物的450萬種種子樣本,以防環(huán)境變化或一旦發(fā)生毀滅性災難導致這些作物物種滅絕,確保人類食物的來源和多樣性。


北極光

極光,是出現于地球的高磁緯地區(qū)上空的一種絢麗多彩的發(fā)光現象,由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fā)(或電離)而產生,南北極都有極光現象。

極光是一種大自然天文奇觀,它沒有固定的型態(tài)、顏色也不盡相同,顏色以綠、白、黃、藍居多,偶爾也會呈現艷麗的紅紫色,曼妙多姿又神秘難測。

一般來說,極光的型態(tài)可分為弧狀極光、帶狀極光、幕狀極光、放射狀極光等四種。

極光的發(fā)生只有在嚴寒的秋冬夜晚,高緯度的地區(qū),才有機會目睹,最佳觀賞北極光的時刻是11月至次年2月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有些時候可持續(xù)1小時左右。

Aurora.jpg

北歐挪威 芬蘭 冰島 格陵蘭地區(qū)、俄羅斯北部、阿拉斯加、北加拿大、西伯利亞都能看到極光。

阿拉斯加的費爾班(Fairbanks)更贏得“北極光首都”的美稱,一年中有超過200天的極光現象,人們去那里欣賞那壯觀景象并目睹每晚都會出現的極光奇觀。

另外中國最北的漠河,也可以觀測到北極光。